日前,教育部印发通知,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。美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、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,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。近年来,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步,但对标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,学校美育仍然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,亟需对新时代美育价值功能再认识、再深化。
当前,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和美育意识?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实践学校美育工作?如何把美育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生活?本期《教育三人谈》邀请中小学校长参与主题讨论,共话学校美育浸润行动。
议题一: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和美育意识?
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 张煜
从教师层面来看,首先,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美育素养和美育意识的重要性。教师的美育素养不仅包括对美的认识、感受、欣赏、创造等方面的能力,还在于将这些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。教师的美育意识则体现在自觉运用审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,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。
其次,教师应加强美学理论学习。美学理论是提升教师美育素养的基础,通过学习美学理论,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美的本质、美的形态、美的创造等方面的知识,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。美育并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和美学,它还涉及情感、文化、历史、社会等多个方面。除了审美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,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人文底蕴的积累,个人德行的培养以及完整人格的塑造,这些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传授美育观念。
第三,教师应增强自身的美育意识和教学能力。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、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方式来实现,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创作艺术作品,参加艺术展览、音乐会、戏剧表演、诗歌朗诵等活动,与学生共同成长,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。教师应自觉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发展,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。同时,教师应善于发掘所教学科中的美育元素,将自然美、艺术美、科学美与社会美等内容有机融合,以期达到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
第四,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。美育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,该学科教师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、艺术家、学者等进行交流和合作,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。教师也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和资源,共同推动美育教育的进步和发展。
第五,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形象和行为影响力。教师的形象和言行是学生最直接、最直观的榜样,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、言谈举止等方面的修养,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。
从学校层面来看,首先学校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,对入职教育和教师发展两个阶段的教师教育进行整体设计,全方位、全过程地为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提供支持。为教师提供定期的美育培训课程,这些课程应涵盖各种艺术形式和美育理论,包括音乐、美术、舞蹈、戏剧、影视等。通过组织艺术创作、文艺演出等活动,激发教师的创造力,同时也为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创造机会。
其次,学校需要创造一种美的教育文化。学校应以弘扬人性中的真、善、美为追求,积极开展校园美的教育文化建设,通过高雅的美育文化引导教师摆脱繁琐、净化心灵、追求美好的生活境界。同时,学校也要抵制社会庸俗文化的侵蚀,从而引领教师提升审美意识和能力。
总的来说,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和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教育主管部门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。教师为人师表,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,与时俱进提升人格魅力,不断进行自我更新、自我完善,在体验成就感与愉悦感中提升生命价值,实现从“教书匠”向“教育家”进而向“教师艺术家”的转变。
议题二: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实践学校美育工作?
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锦艺实验小学校长 曹金凤
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实践学校美育工作,可以从课程架构、课堂实施两个方面展开。锦艺实验小学在实践过程中,聚焦学科本质,逐渐形成“品·艺”课程体系。“品”意味着标准、法式、规范、评价、衡量,“艺”意味着技艺、格调、艺术、极限。“品·艺”课程,即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品质、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课程体系。
整个课程以身体课程为基础,以人格课程与智力课程(即“品·艺”)为双核,以艺术课程为特色,其中智力课程是课程的核心。我校将智力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:一是基础能力训练,即国家必修课程;二是核心素养提升,即素养特色课程。
在课程设置上,根据学科特点,语言学习应该采用双系统:一个系统强调精确训练,即有意学习,它是以教材学习为主体的过程;而另一个系统强调大量输入,即无意学习,它是以大量阅读为主体的过程,旨在弥补教材系统的不足,以课程涵盖且超越课堂。
小学阶段阅读量不够,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,还影响智力发展。根据新课标,我校开展了足够数量的阅读课程,即海量阅读,儿童在阅读积累中完成思考与理解,从而形成阅读自动化。我校利用每周的导读课、推进课、分享课等不同阅读课型来实施与文字对话,与教师和家长对话,与自己对话,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,自主管理能力也得到长足提升。
童话剧是一种综合课程,它并不是简单的一场演出,对于课程而言,过程比演出更重要。每个班的学生全员参与,在课程实施过程中,他们树立自我、理解世界、认识善恶,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。
优化课堂样态,提高教育质量。课程实施以来,我校发现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和课程体系有失和谐,于是对课堂文化进行厘定,即以绘本故事《在教室说错了没关系》作为课堂教学的精神本质,倡导学生在课堂中“主动思考、勇敢表达、认真聆听、充满快乐”。同时,又分别确立了课堂教学的核心、原则和教学形态。
通过管理层研究,明确提高课堂效率,要在“教师的教”上狠下功夫,坚决贯彻执行“一个中心”“四个不动摇”,即以聚焦课堂为中心,坚持集体备课流程标准不动摇、坚持教研模式不动摇、坚持预习体系不动摇、坚持知识过关不动摇。
各班以6~8人为单位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,重点从“组建”“分工”“管理”“培训”“课堂”“互助”“评价”七个方面推进小组建设。遵循小组合作学习中“同质互学”“异质帮学”“小组群学”三种基本形式,注重“学习+激励”,使学生勤奋学习、聪明学习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实施,成为我校开展高效课堂的重要平台,是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石。
在“品·艺”课程体系的推动下,教师得到快速提升,学生得到全面发展,学校影响力大幅增强。我校将继续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、重塑美育教育生态为根本抓手,对发展理念、治理结构、学习方式、教师素养、学业负担、教育评价等方面充分理解和体系再造,提高美育教育质量,为教育贡献力量。
议题三:如何把美育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生活?
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中学党委书记(主持人) 徐华
在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中,雷波中学坚持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,形成“以美引善,以美育德”的美育特色。学校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,将美升华为课程中崇高的精神追求,将美具化为教学中对民族地区绚烂文化的追寻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孜孜以求,最终在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学有所获、心有所悟、行有所成,通过不断增进的艺术感知力、审美理解力、美术表现力、思维创造力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,达到为生命着色,为幸福奠基,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。
美丽校园,美育熏陶美好心灵。雷波中学校园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空间上的教育优势,学校坐落于海拔 2984 米的锦屏山脚,毗邻娴静美丽的乐水湖畔,正处于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最佳位置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,每天超过半数的时间都处于校园环境中,时时处处接收着清新、整洁、美好的气息,近年来,“最好的建筑在学校,最美的环境在雷中”,是越来越多雷波家长的直观感受。
学科融合,深化美育教学活动。雷波中学坚持美育与全学科融合的新理念,即在传统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,旨在发掘学科存在的审美因素,增强学科融合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。通过艺术与人文、科学的结合,积极探索融合各个学科、不同层面美育的教学方法,以培养学生的感官美、情感美和理性美,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,影响学生道德情感和人生三观的形成。
挖掘特色,多途径开展美育教育。雷波中学开展民族文化“进校园”及“走出去”活动,不断促进各民族互助共学、共同进步,弘扬民族文化,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。每天中午的阳光大课间,全校学生和各班班主任齐跳《彝族达体舞》,学生在轻松热烈的歌声和舞步中尽情感受音乐和舞蹈的美;中午的校园之声广播站,广播彝族勤劳善良的经典小故事,播放彝族经典歌曲,采取一起听、一起唱的模式,每天都能领略民族文化的美;师生编排的民族舞蹈、民族歌曲,朗诵的诗歌,创作、表演的校园剧等深受师生喜爱。
实践活动,美育渗透全面发展。每学年学校举行春游写作文、劳动节下田插秧、脐橙基 地浇水施肥等活动,让学生走进自然、欣赏自然、体验劳动的美。学生发展中心组建的手工社团、球类社团、棋类社团、摄影社团、街舞社团、银杏文学社等社团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,让学生敞开心灵、结交朋友、遇见美好、创造美好。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,划分劳动实践基地,设计劳动标志牌和宣传语,鼓励学生锄草翻地栽种,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都能发现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做好美育工作,要坚持立德树人,扎根时代生活,遵循美育特点,弘扬中华美育精神,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。”“向美而生,择高而立”,雷波中学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,引导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可以感知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的人,保持生活的美感,以更优雅与洒脱的姿态去拥抱生活、拥抱人生。
辑|胡慧红